徐徐清风吹散了蒙在历史上的尘埃,
代代保护的古迹散发着历史的古韵。
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,因位于濮水(黄河与济水的支流,后因黄河泛滥淤没)之北而得名。 作为千年古城的濮阳,就像陆沉于现代都市里的一艘古老的商船,依然完好地保存着那种近乎原生态的质朴、厚重和沧桑。随着岁月的积淀和阅历的日渐丰厚,其更加显得神秘而不可捉摸。接下来就跟着濮水君走濮阳足迹,看千年历史!
上古鸿蒙
上古时期,濮阳一带地处河济平原,是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与少昊为首的东夷集团活动的交接地带。黄帝与蚩尤的大战就发生在这里。中原地区继黄帝之后由颛顼统一治理,定都帝丘(今濮阳东南高城,史称“颛顼之墟”)。颛顼之后,帝喾继位,初定都帝丘,后迁都伊洛平原。帝喾赐颛顼玄孙樊为己姓,封邑昆吾(今濮阳东南)。1987年在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“中华第一龙”的发现,奠定了濮阳“颛顼遗都”的地位。
圣贤名家
仓颉,今濮阳市南乐县吴村人,相传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,仰观天象、俯察鸟兽虫鱼之迹,总结远古各部落的刻划符号文字,从而结束了远古先民结绳纪事的历史,后人尊之为造字圣人。
孔子公元前497年离开鲁国,时年五十五岁,带领一众弟子周游列国,先后十四年之久。其中在卫国约十年。当年的卫国国都就在现在的濮阳市境内,而其弟子子路的墓祠也就在濮阳。
仲由,字子路,又字季路,鲁国卞人。“孔门十哲”之一、“二十四孝”之一,“孔门七十二贤”之一,受儒家祭祀。周敬王四十年(鲁哀公十五年),卫国内乱,子路临危不惧,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,混战中被蒯聩击杀,结缨遇难,被砍成肉泥。葬于澶渊(今河南濮阳)。
从乾隆七年起,郑板桥任范县县令,历时五年,在任期内,政绩卓著,他刚正不阿,不逢迎官长,不巴结上司,办事公正,同情人民疾苦,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,受到范县人民的敬重,至今范县一带仍有“郑板桥是清官,不图银子不爱钱”的民谣流传。范县郑板桥纪念馆,位于河南省范县辛庄乡毛楼村。
More
姓氏始祖
濮阳是我国重要的姓氏起源地之一。据史书记载,与濮阳有关的姓氏有320多个,常见的100个大姓中源于濮阳的就有7个,即张、范、姚、秦、顾、孟、骆,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张姓,海内外张姓人口约1亿。
红色革命
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又称濮阳单拐革命旧址,位于清丰县东南20公里双庙乡单拐村。这里是抗日战争后期、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北方局、冀鲁豫分局、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暨军区第一兵工厂所在地。一代伟人邓小平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黄敬、宋任穷、王宏坤、杨勇、苏振华等同志都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。这里的一张张图片资料、一件件历史实物,真实记录了当年革命先烈在这里工作和战斗的峥嵘岁月。
杂技流芳
濮阳杂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杂技艺术。历史悠久,起源于春秋,兴盛于明清,发展于现代,以功力深厚、技艺精湛著称于世。濮阳东北庄与河北吴桥并称为中国杂技“南北两故里”,2007年,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向下滑动查看
非遗传世
目连戏是曾经流行于南乐县民间的一个口述本,以民间杂耍为主,集综合戏曲、武术、焰火、魔术于一身,有锯解、磨研、开肠剖肚等特技表演,唱腔初为民间小调,清朝时改为大平调。“目连戏”自宋朝由开封传到南乐县。
濮阳大弦戏因大弦戏曲牌起奏均以“三弦”领头起板,所以叫“弦子戏”。主要乐器为三弦、锡笛、大笛、锣笛、横笛和笙。大弦戏剧目现存不足百本,内容以朝纲忠奸斗争、军事征讨及反奸除霸为大宗。
岁月将历史沉淀,古韵悠然;
我们将历史延续,薪火相传。
阳光穿透枝丫,风徐徐;
走在青砖之上,路漫漫。
时间揭开了历史的面纱,
看着那苍老的古建筑,
听着那流传的老故事,
被历史包围着,
风风雨雨中它们屹立不倒,
世世代代中我们守护传承。